焦点项目

启德邮轮码头 全新旅游设施
四大挑战显港工程实力

大型邮轮海洋水手号於2013年,载着3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旅客,驶进启德邮轮码头泊位,成为使用码头设施的第一艘邮轮。码头在施工期间面对不同困难和挑战,凭专业团队的合作和努力,把各项问题妥善解决,令邮轮码头能顺利完工。
 
2016年3月7日
 
 
启德邮轮码头的两个泊位均可停泊现时世界上最大(即总吨位达22万吨)的邮轮。
启德邮轮码头的两个泊位均可停泊现时世界上最大(即总吨位达22万吨)的邮轮。

撮要

  • 启德邮轮码头不但限时建造并需兑现「零填海」承诺,承建商团队为提高建造的效率,应用预建组件丶现场装嵌的模式来重建海堤,兴建大楼。
  • 项目充份体现多功能建筑的特色,既属旅游设施,配套设施亦向公众开放,与社区紧密连接。
  • 启德邮轮码头具备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特色,并属首批获颁环保建筑评估法制订升级版(BEAM Plus)最高认证级别的建筑物之一。

助港成为亚洲邮轮中心

启德发展计划为政府十大基建项目之一,而启德邮轮码头则是计划内首个落成的重要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启德邮码码头原址为旧启德机场跑道末端,而由旧飞机场发展成为邮轮码头,亦有让该处继续成为本港交通枢纽的象徵意义,而整个启德发展计划的规划愿景则是发展成一个「维港畔富有特色丶朝气蓬勃丶优美动人及与民共享的社区」。


早於启德机场搬迁前,政府已展开启德重建规划工作,并於1998年完成一项可行性研究;後来基於公衆对填海的关注,於2001年修订发展计划,把原本300公顷的填海范围,大幅减少至133公顷。及後终审法院於2004年1月裁定,填海工程只可在「有凌驾性的公众需要」时进行,政府於是以「零填海」为起步点,展开「启德规划检讨」,并进行三个阶段的广泛公众参与活动。

2008年,政府定址於旧启德机场建造邮轮码头,以提升香港的旅游吸引力,吸纳不断增加的邮轮旅客。同年10月,《施政报告》承诺2009年展开建造工程。整项工程由政府负责设计及建造,邮轮码头大楼及泊位设施造价共82亿港元。

启德邮轮码头发展项目分为三部分,包括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负责的土地平整工程和邮轮泊位结构工程,以及建筑署负责的邮轮码头大楼和机电工程署负责采购的前沿区设施。


挑战一:实现「零填海」承诺

土木工程拓展署负责的土地平整工程,於2009年11月展开,并分阶段进行,包括拆卸现有的海堤,重新建造一条约1100米长的斜面海堤,以腾出土地兴建造新的码头前沿区及靠泊平台。整项工程须挖掘约86公顷毗连码头的海床,以提供12至13米水深,让邮轮回旋及停泊。

土木工程拓展署总工程师容建文提到,有关工程的主要挑战是要达至「零填海」的原则,以至在挖深海床的同时,亦把现有的1100米长斜面海堤移往陆地方向,令长约850米丶阔35米的码头前沿区靠泊平台能建於原来跑道的海岸线内。为符合环保原则,地盘平整承建商需把旧海堤物料进行筛选并循环再用来重建海堤。


土木工程拓展署总工程师容建文表示,启德发展计划因应不同阶段的市民诉求,持续修订并配合需要。
土木工程拓展署总工程师容建文表示,启德发展计划因应不同阶段的市民诉求,持续修订并配合需要。


承建商须把旧海堤物料进行筛选并循环再用来重建海堤。
承建商须把旧海堤物料进行筛选并循环再用来重建海堤。


挑战二:与时间竞赛
承建商香港宝嘉建筑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及建造启德邮轮码头大楼及附属设施,并联同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及AECOM亚洲有限公司,组成专业技术团队。其中,占地7.6公顷丶楼高三层,位处旧启德机场跑道南端的启德邮轮码头大楼,由Foster + Partners及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负责建筑设计,AECOM则负责机电丶结构及环境等范畴的设计工作。

香港宝嘉建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James Marshall形容,团队面对限时的挑战:「第一艘邮轮已定於2013年靠泊,只得36个月时间去完成工程,而且容不下任何延误。」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副董事总经理袁灼尧更指,邮轮码头大楼长达850米:「那相等於两座横卧IFC(中环国际金融中心)的连接长度,但大楼不但要可容纳两艘大型邮轮同时靠泊,大楼设施更可每小时处理多达3000名乘客。」
承建商香港宝嘉建筑有限公司联同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及AECOM组成专业技术团队。
承建商香港宝嘉建筑有限公司联同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及AECOM组成专业技术团队。左起AECOM香港区建筑工程董事总经理黄焕棋丶王董建筑师事务副董事总经理袁灼尧丶香港宝嘉建筑技术总监James Marshall及王董建筑师事务副董事张志华。

挑战三:同步施工及启用
项目分秒必争,而土木工程拓展署所聘用的工程顾问艾奕康顾问有限公司之设计,就要求在海堤重建期间,邮轮码头大楼可同步施工,以达至与首个泊位同时啓用的目标。

就此,承建商五洋建设株式会社须建造4排1227枝直径1.1米至1.2米的钢管桩柱,以承托长约850米,阔35米的码头前沿区。码头前沿区北面的桩柱比南面深,约长65米;而邻近陆地的一排共700多枝直径1.1米的钢管桩则以互扣形式建造,形成一幅长约900米的挡土墙,亦是码头平台支撑结构的一部分。这个平台结构与挡土墙结合的方案,不单只让该结构分别在建造期间及工程完成後发挥不同作用,最重要是使靠泊平台及码头大楼的地基/建造工程可在各自的地盘范围内同时施工。

土木工程拓展署总工程师容建文补充,靠泊平台建造的一大特色,就是团队选择先在岸上建造平台支撑桩柱及连续纲管桩墙,待桩柱建成後,才於桩柱间进行挖掘并重建海堤,这不但可免却海上打桩,减低恶劣天气可能对打桩工程的影响,并可为提高建造的效率;前沿区的平台亦采用了预制件装嵌的建造模式,以减省在海面搭建模板的需要,从而加快建造速度。
平台结构与挡土墙结合方案,让靠泊平台及码头大楼可同时施工。
平台结构与挡土墙结合方案,让靠泊平台及码头大楼可同时施工。

前沿区平台亦采用预制件装嵌的建造模式。
前沿区平台亦采用预制件装嵌的建造模式。

香港宝嘉建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James Marshall特别指出,码头大楼内的弧型天花设计,亦是采用预先建造组件丶现场装嵌的方式。他强调,预建组件的做法不新鲜,常见於造桥等工程,但用於长达850米的码头大楼,则属香港首次,而当中涉及团队的调协及精密筹划。

在设计的过程,已考虑预建组件,现场装嵌,当中涉及团队的高度合作性。
在设计的过程,已考虑预建组件,现场装嵌,当中涉及团队的高度合作性。

码头大楼弧型天花设计亦采用预先建造组件丶现场装嵌的高效兴建方式。
码头大楼弧型天花设计亦采用预先建造组件丶现场装嵌的高效兴建方式。

挑战四:高效功能建筑
码头大楼除了外型设计独特,是香港的旅游地标外,亦是具功能性的建筑物,更是王董建筑师副董事总经理袁灼尧口中一项极大的挑战。「邮轮码头大楼的功能,就等如机场般,同样需要提供旅客出入及海关检疫等程序丶行李处理处等等,但相比机场,码头大楼每层楼面面积有限,如何确保在繁忙时间,设施每小时可处理多达3000名乘客,团队设计了不同人流疏导方案来配合。」

他又指,邮轮码头大楼顶部为向公众开放的海景公园,「环保建筑要引入自然光线,设计要有透明度,但又要考虑保安的风险,例如旅客通关後,不能跟外界有任何接触等。」虽然挑战重重,但他坦言,大楼布局精妙,就蝴蝶般,「左右两个泊位都有相同设施,例如二楼登船大堂,地下层行李大堂等等,以至即使两艘邮轮同时靠泊,也能同步处理旅客登岸或登船。」

为配合环保建筑,引入自然光的需要,码头大楼设计透明度高,但仍要考虑保安风险。 为配合环保建筑,引入自然光的需要,码头大楼设计透明度高,但仍要考虑保安风险。
为配合环保建筑,引入自然光的需要,码头大楼设计透明度高,但仍要考虑保安风险。


「宽跨距设计」灵活空间
旅游有旺淡季之分,而邮轮码头大楼属高功能性建筑,即不只服务出入境旅客,还可让香港市民享用大楼设施。James Marshall表示,码头大楼遂采用「宽跨距设计」的概念,亦即是无柱设计,主大楼结构长约600米丶70米阔,是本港其中一项最大的无柱建筑。於是,在旅游淡季时,大楼内的等候大堂可灵活改动成不同间隔,作为大型会议丶展览丶聚会及宴会场地之地。

袁灼尧又指,启德邮轮码头大楼位处维港的中心,大楼线型弧型外观,已成为九龙东的触目地标,而楼顶的海景公园向公众开放,是欣赏维港美景或节庆烟花的理想地点,也是大楼高效建筑的特色之一。

码头大楼采无柱设计,增加功能的灵活性。
码头大楼采无柱设计,增加功能的灵活性。

整个项目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特色。
整个项目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特色。


可持续发展理念
香港宝嘉建筑,王董建筑师及AECOM团队提到,启德邮轮码头具备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特色,采纳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装置和多项节约能源设施,包括连接区域供冷气系统丶太阳能光电系统丶太阳能热水系统丶作灌溉用途的雨水回收系统,二氧化碳感应器丶大厦能源管理系统,以及自动开关电梯及行人输送带。

码头大楼长700米的玻璃幕墙,流线型的的弧形外观配合东至西的座向,以减低建筑物的温度荷重,并为室内引入自然光及加强通风。此外,大楼的冷气及自然通风比例为3:7,以达至节能的效益。

启德邮轮码头於2012年完成绿色认证评审程序,在节约能源丶减少排放丶对邻近环境影响和室内环境质素等三方面,均同时达到最高水平,获得绿色建筑议会初步评审为白金级别,成为环保建筑评估法制订升级版(BEAM Plus)以来,首批获颁最高认证级别的建筑物之一。


发展里程
年份 里程
2009年11月 土地平整工程动工,兴建整段的桩柱式靠岸平台和挖掘38公顷海床,以让第一及第二个泊位分别供巨型邮轮及中型邮轮停泊
2012年10月 首个泊位完工
2013年6月 首个泊位丶码头大楼及相关设施正式启用
2014年1月 第二个泊位落成
2014年8月 土地平整工程项目完成
2014年9月 蓝宝石公主号及海洋航行者号同时靠泊,载着约5600位旅客抵港
资料来源:土木工程拓展署


小档案
邮轮码头
泊位数目 2个
前沿区总长度 850米
水深 12米 - 13米 (疏浚工程深度)
净空高度限制 没有
岸检设施 每小时处理多达3000名旅客
 
每个泊位可供停泊的邮轮
邮轮排水量 110 000 吨
邮轮总吨位 220 000 吨
邮轮长度 360 米
 
码头大楼
楼高 三层
楼面总面积 码头大楼17.7万平方米,其中包括
设施 2.3万平方米的天台花园
5600平方米的附属商业区
设有5条可随意移动以配合邮轮泊位的登船桥,供各类型的邮轮乘客上落
资料来源:旅游事务署丶土木工程拓展署丶建筑署


小故事:保育香港历史遗迹
19世纪的龙津石桥遗迹,在启德发展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期间,因考古堪察而重见天日。2008年,考古学家发现了龙津石桥丶「接官亭」丶前九龙城码头,以及1924年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部分海堤遗迹。根据古迹评估,石桥的尚存部分和「接官亭」均被认为有高度价值,因此建议原址保存。
资料来源:土木工程拓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