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項目

啟德郵輪碼頭 全新旅遊設施
四大挑戰顯港工程實力

大型郵輪海洋水手號於2013年,載著3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旅客,駛進啟德郵輪碼頭泊位,成為使用碼頭設施的第一艘郵輪。碼頭在施工期間面對不同困難和挑戰,憑專業團隊的合作和努力,把各項問題妥善解決,令郵輪碼頭能順利完工。
 
2016年3月7日
 
 
啟德郵輪碼頭的兩個泊位均可停泊現時世界上最大(即總噸位達22萬噸)的郵輪。
啟德郵輪碼頭的兩個泊位均可停泊現時世界上最大(即總噸位達22萬噸)的郵輪。

撮要

  • 啟德郵輪碼頭不但限時建造並需兌現「零填海」承諾,承建商團隊為提高建造的效率,應用預建組件、現場裝嵌的模式來重建海堤,興建大樓。
  • 項目充份體現多功能建築的特色,既屬旅遊設施,配套設施亦向公眾開放,與社區緊密連接。
  • 啟德郵輪碼頭具備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特色,並屬首批獲頒環保建築評估法制訂升級版(BEAM Plus)最高認證級別的建築物之一。

助港成為亞洲郵輪中心

啟德發展計劃為政府十大基建項目之一,而啟德郵輪碼頭則是計劃内首個落成的重要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啟德郵碼碼頭原址為舊啟德機場跑道末端,而由舊飛機場發展成為郵輪碼頭,亦有讓該處繼續成為本港交通樞紐的象徵意義,而整個啟德發展計劃的規劃願景則是發展成一個「維港畔富有特色、朝氣蓬勃、優美動人及與民共享的社區」。


早於啟德機場搬遷前,政府已展開啟德重建規劃工作,並於1998年完成一項可行性研究;後來基於公衆對填海的關注,於2001年修訂發展計劃,把原本300公頃的填海範圍,大幅減少至133公頃。及後終審法院於2004年1月裁定,填海工程只可在「有凌駕性的公眾需要」時進行,政府於是以「零填海」為起步點,展開「啟德規劃檢討」,並進行三個階段的廣泛公眾參與活動。

2008年,政府定址於舊啟德機場建造郵輪碼頭,以提升香港的旅遊吸引力,吸納不斷增加的郵輪旅客。同年10月,《施政報告》承諾2009年展開建造工程。整項工程由政府負責設計及建造,郵輪碼頭大樓及泊位設施造價共82億港元。

啟德郵輪碼頭發展項目分為三部分,包括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的土地平整工程和郵輪泊位結構工程,以及建築署負責的郵輪碼頭大樓和機電工程署負責採購的前沿區設施。


挑戰一:實現「零填海」承諾

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的土地平整工程,於2009年11月展開,並分階段進行,包括拆卸現有的海堤,重新建造一條約1100米長的斜面海堤,以騰出土地興建造新的碼頭前沿區及靠泊平台。整項工程須挖掘約86公頃毗連碼頭的海床,以提供12至13米水深,讓郵輪迴旋及停泊。

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工程師容建文提到,有關工程的主要挑戰是要達至「零填海」的原則,以至在挖深海床的同時,亦把現有的1100米長斜面海堤移往陸地方向,令長約850米、闊35米的碼頭前沿區靠泊平台能建於原來跑道的海岸線內。為符合環保原則,地盤平整承建商需把舊海堤物料進行篩選並循環再用來重建海堤。


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工程師容建文表示,啟德發展計劃因應不同階段的市民訴求,持續修訂並配合需要。
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工程師容建文表示,啟德發展計劃因應不同階段的市民訴求,持續修訂並配合需要。


承建商須把舊海堤物料進行篩選並循環再用來重建海堤。
承建商須把舊海堤物料進行篩選並循環再用來重建海堤。


挑戰二:與時間競賽
承建商香港寶嘉建築有限公司負責設計及建造啟德郵輪碼頭大樓及附屬設施,並聯同王董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及AECOM亞洲有限公司,組成專業技術團隊。其中,佔地7.6公頃、樓高三層,位處舊啟德機場跑道南端的啟德郵輪碼頭大樓,由Foster + Partners及王董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負責建築設計,AECOM則負責機電、結構及環境等範疇的設計工作。

香港寶嘉建築有限公司技術總監James Marshall形容,團隊面對限時的挑戰:「第一艘郵輪已定於2013年靠泊,只得36個月時間去完成工程,而且容不下任何延誤。」王董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副董事總經理袁灼堯更指,郵輪碼頭大樓長達850米:「那相等於兩座横臥IFC(中環國際金融中心)的連接長度,但大樓不但要可容納兩艘大型郵輪同時靠泊,大樓設施更可每小時處理多達3000名乘客。」
承建商香港寶嘉建築有限公司聯同王董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及AECOM組成專業技術團隊。
承建商香港寶嘉建築有限公司聯同王董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及AECOM組成專業技術團隊。左起AECOM香港區建築工程董事總經理黃煥棋、王董建築師事務副董事總經理袁灼堯、香港寶嘉建築技術總監James Marshall及王董建築師事務副董事張志華。

挑戰三:同步施工及啟用
項目分秒必爭,而土木工程拓展署所聘用的工程顧問艾奕康顧問有限公司之設計,就要求在海堤重建期間,郵輪碼頭大樓可同步施工,以達至與首個泊位同時啓用的目標。

就此,承建商五洋建設株式会社須建造4排1227枝直徑1.1米至1.2米的鋼管樁柱,以承托長約850米,闊35米的碼頭前沿區。碼頭前沿區北面的樁柱比南面深,約長65米;而鄰近陸地的一排共700多枝直徑1.1米的鋼管樁則以互扣形式建造,形成一幅長約900米的擋土牆,亦是碼頭平台支撐結構的一部分。這個平台結構與擋土牆結合的方案,不單只讓該結構分別在建造期間及工程完成後發揮不同作用,最重要是使靠泊平台及碼頭大樓的地基/建造工程可在各自的地盤範圍內同時施工。

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工程師容建文補充,靠泊平台建造的一大特色,就是團隊選擇先在岸上建造平台支撐樁柱及連續綱管樁牆,待樁柱建成後,才於樁柱間進行挖掘並重建海堤,這不但可免卻海上打樁,減低惡劣天氣可能對打樁工程的影響,並可為提高建造的效率;前沿區的平台亦採用了預製件裝嵌的建造模式,以減省在海面搭建模板的需要,從而加快建造速度。
平台結構與擋土牆結合方案,讓靠泊平台及碼頭大樓可同時施工。
平台結構與擋土牆結合方案,讓靠泊平台及碼頭大樓可同時施工。

前沿區平台亦採用預製件裝嵌的建造模式。
前沿區平台亦採用預製件裝嵌的建造模式。

香港寶嘉建築有限公司技術總監James Marshall特別指出,碼頭大樓內的弧型天花設計,亦是採用預先建造組件、現場裝嵌的方式。他強調,預建組件的做法不新鮮,常見於造橋等工程,但用於長達850米的碼頭大樓,則屬香港首次,而當中涉及團隊的調協及精密籌劃。

在設計的過程,已考慮預建組件,現場裝嵌,當中涉及團隊的高度合作性。
在設計的過程,已考慮預建組件,現場裝嵌,當中涉及團隊的高度合作性。

碼頭大樓弧型天花設計亦採用預先建造組件、現場裝嵌的高效興建方式。
碼頭大樓弧型天花設計亦採用預先建造組件、現場裝嵌的高效興建方式。

挑戰四:高效功能建築
碼頭大樓除了外型設計獨特,是香港的旅遊地標外,亦是具功能性的建築物,更是王董建築師副董事總經理袁灼堯口中一項極大的挑戰。「郵輪碼頭大樓的功能,就等如機場般,同樣需要提供旅客出入及海關檢疫等程序、行李處理處等等,但相比機場,碼頭大樓每層樓面面積有限,如何確保在繁忙時間,設施每小時可處理多達3000名乘客,團隊設計了不同人流疏導方案來配合。」

他又指,郵輪碼頭大樓頂部為向公眾開放的海景公園,「環保建築要引入自然光線,設計要有透明度,但又要考慮保安的風險,例如旅客通關後,不能跟外界有任何接觸等。」雖然挑戰重重,但他坦言,大樓布局精妙,就蝴蝶般,「左右兩個泊位都有相同設施,例如二樓登船大堂,地下層行李大堂等等,以至即使兩艘郵輪同時靠泊,也能同步處理旅客登岸或登船。」

為配合環保建築,引入自然光的需要,碼頭大樓設計透明度高,但仍要考慮保安風險。 為配合環保建築,引入自然光的需要,碼頭大樓設計透明度高,但仍要考慮保安風險。
為配合環保建築,引入自然光的需要,碼頭大樓設計透明度高,但仍要考慮保安風險。


「寬跨距設計」靈活空間
旅遊有旺淡季之分,而郵輪碼頭大樓屬高功能性建築,即不只服務出入境旅客,還可讓香港市民享用大樓設施。James Marshall表示,碼頭大樓遂採用「寬跨距設計」的概念,亦即是無柱設計,主大樓結構長約600米、70米闊,是本港其中一項最大的無柱建築。於是,在旅遊淡季時,大樓內的等候大堂可靈活改動成不同間隔,作為大型會議、展覽、聚會及宴會場地之地。

袁灼堯又指,啟德郵輪碼頭大樓位處維港的中心,大樓線型弧型外觀,已成為九龍東的觸目地標,而樓頂的海景公園向公眾開放,是欣賞維港美景或節慶煙花的理想地點,也是大樓高效建築的特色之一。

碼頭大樓採無柱設計,增加功能的靈活性。
碼頭大樓採無柱設計,增加功能的靈活性。

整個項目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特色。
整個項目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特色。


可持續發展理念
香港寶嘉建築,王董建築師及AECOM團隊提到,啟德郵輪碼頭具備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特色,採納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裝置和多項節約能源設施,包括連接區域供冷氣系統、太陽能光電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作灌溉用途的雨水回收系統,二氧化碳感應器、大廈能源管理系統,以及自動開關電梯及行人輸送帶。

碼頭大樓長700米的玻璃幕牆,流線型的的弧形外觀配合東至西的座向,以減低建築物的温度荷重,並為室內引入自然光及加強通風。此外,大樓的冷氣及自然通風比例為3:7,以達至節能的效益。

啟德郵輪碼頭於2012年完成綠色認證評審程序,在節約能源、減少排放、對鄰近環境影響和室內環境質素等三方面,均同時達到最高水平,獲得綠色建築議會初步評審為白金級別,成為環保建築評估法制訂升級版(BEAM Plus)以來,首批獲頒最高認證級別的建築物之一。


發展里程
年份 里程
2009年11月 土地平整工程動工,興建整段的樁柱式靠岸平台和挖掘38公頃海床,以讓第一及第二個泊位分別供巨型郵輪及中型郵輪停泊
2012年10月 首個泊位完工
2013年6月 首個泊位、碼頭大樓及相關設施正式啟用
2014年1月 第二個泊位落成
2014年8月 土地平整工程項目完成
2014年9月 藍寶石公主號及海洋航行者號同時靠泊,載著約5600位旅客抵港
資料來源:土木工程拓展署


小檔案
郵輪碼頭
泊位數目 2個
前沿區總長度 850米
水深 12米 – 13米 (疏浚工程深度)
淨空高度限制 沒有
岸檢設施 每小時處理多達3000名旅客
 
每個泊位可供停泊的郵輪
郵輪排水量 110 000 噸
郵輪總噸位 220 000 噸
郵輪長度 360 米
 
碼頭大樓
樓高 三層
樓面總面積 碼頭大樓17.7萬平方米,其中包括
設施 2.3萬平方米的天台花園
5600平方米的附屬商業區
設有5條可隨意移動以配合郵輪泊位的登船橋,供各類型的郵輪乘客上落
資料來源:旅遊事務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建築署


小故事:保育香港歷史遺跡
19世紀的龍津石橋遺跡,在啟德發展計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期間,因考古堪察而重見天日。2008年,考古學家發現了龍津石橋、「接官亭」、前九龍城碼頭,以及1924年和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部分海堤遺蹟。根據古蹟評估,石橋的尚存部分和「接官亭」均被認為有高度價值,因此建議原址保存。
資料來源:土木工程拓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