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图书馆成立於2015年,是中国首家集客製化布料研发、档案收藏与跨界设计於一体的创新机构,专注於将科技与美学结合,为全球服饰、家居及艺术领域品牌提供高端布料解决方案和艺术装置服务。
本次是公司首次参加香港时装节,旨在透过此国际性贸易平台,开拓欧美及东南亚市场,将香港视为连结中国与西方市场的战略枢纽,寻找潜在商业合作夥伴。
香港因其独特的中西文化交汇地位、毗邻大陆的地理优势及成熟的国际贸易环境而成为首选。虽然最终是否落脚需视国际情势而定,但香港不仅能有效连繫东南亚供应链,还聚集了大量国际买家,具备显著的商业拓展潜力。
本公司高度认可香港贸发局举办的专业展览,认为其国际化的服务体系、专业的搭建团队以及完善的金融外贸配套,为参展商提供了高效的交流平台,充分展现了香港作为全球商贸中心的优势。
Chickawa Dee Limited Partnership 旗下营运两个泰国品牌:主打高级度假风服饰的Chickawa,采用传统手工染色棉布配以複杂叠层工艺;以及街头风格扎染设计的YOMP Thailand。两个品牌均与清迈乡村工匠合作,100%人手製成,每件製品皆因全手工製作而独一无二。
是次参展香港贸易展会,旨在连繫现有经常光顾其曼谷店铺的香港客户群,同时把握本港作为时尚前沿市场的优势。品牌期望藉香港作为区域时尚枢纽的地位,将高端定位拓展至泰国以外市场。
儘管首次参与香港展会,公司认同活动具备接触国际买家的潜力。参展决定源於观察到清迈及曼谷门店中香港遊客的需求,视展会为向更广阔市场展示其工艺的平台。
Raegita Oktora 是印尼品牌RAEGITAZORO的创意总监,同时担任Indonesia Fashion Chamber统筹。品牌专精於鲜明色调的街头服饰,采用升级再造的降落伞布料、棉及聚酯纤维,创作出兼具永续概念与独特中性美学的霓虹拼布设计。
此次作为YOU. C1000设计比赛优胜者的导师参展,设计师旨在展现香港对霓虹色彩的包容性-这与印尼传统大地色系的美学形成强烈对比。这位第叁次参展的设计师期望藉助香港国际平台,吸引日本及马来西亚等地买家,同时推广以生产馀料再造的永续系列。
曾在此赛事获奖的设计师特别重视香港前卫的时尚环境,其设计在此获得的反应远胜雅加达。本次展会不仅为品牌提供接触国际客户的重要机会,更透过升级再造系列强化其环保定位。
Simon Pereira 是澳洲物料生产商Intimity Australia 的市场总监,他们的重点产品为全球首创可堆肥聚酯纤维 — CELUS。该技术提供「完全分解於工业堆肥环境」的零微塑胶解决方案,专为追求可持续合成材料的品牌及製造商而设。
他们在展会第叁日已成功与超过80个买家建立商务联繫,这些买家来自越南、印度、中国内地、印尼、澳洲及英国等市场,包括Ralph Lauren及Lacoste等国际品牌。Pereira特别指出亚洲买家反应热烈,其中泰国及越南厂商对可堆肥纤维技术展现浓厚兴趣。
Pereira高度评价今次「组织完善」的展会,称讚导览服务、配对应用程式及场地设施俱佳。他确认将再度参展,强调香港作为「亚洲重要商贸跳板」的地位,而展会更「增强我们对区域市场的信心」。
Daniil Kostyshin是俄罗斯科技布料企业 FABRIC FUTURE的行政总裁,公司在中国及俄罗斯设有办事处。公司专注创新纺织品,为全球15多个国家客户生产「具独特效果的布料——变色、导电、水致变色( hydrochromic )及反光等」特殊材质。
这次在次香港参展,Kostyshin形容香港是「与全球沟通的最佳平台」,成功促成多国商务洽谈。亦陆续收到有来自泰国、日本、韩国及荷兰的样本订单,最小订购量为两卷/200米起。
FABRIC FUTURE 在展会首日已达成叁笔交易(平均订单价值4,000美元),公司预期可观回报。 Daniil 强调要「每日持续提升业绩」,显示对香港市场潜力的信心。
Kostyshin高度评价这是其参与过12个国际展会中「组织最完善」的,特别讚赏「极友善的氛围」与高效的商务配对系统。
Nilt Textile营运总监Vojtěch Paprok领导一家实现完全循环的纺织企业,透过创新製程减少70%二氧化碳及98%用水量。其闭环系统采用QR码服装全球回收机制,核心材料包括获奖的 NILPLA®(100%玉米纤维)和 CIRPAD®(轮胎回收纤维),并正研发细菌纤维作为皮革替代品。
展会期间,公司「每日接触数十位」来自澳洲、中国、美国及南美的买家,其中有手錶製造商及背包生产商对我们的 CIRPAD®(布料表现浓厚兴趣。Paprok指出在香港参展有助品牌拓展亚洲市场,「因地理位置接近,我们接触到许多澳洲客户」,并已与多家买家发出样品。
预计首批订单量将达「5,000至10,000件」,目前正进行价格谈判。Paprok盛讚展会是「汇聚全球业者的绝佳平台」,特别重视与中国买家建立战略合作关係。公司对潜在合作夥伴质量表示「满意」。
Thailand Textile Institute 及 Thailand National Soft Power Committee 顾问Weewat Heranprek 与香港时尚展览合作逾十年,从「香港时装週」到「Fashion InStyle」见證转变。他强调香港作为「从本土迈向全球的捷径」,协助泰国参展商建立国际影响力。
本届展会汇聚30家泰国参展商,促成钮釦、缝纫及布料等专业领域的跨境供应链合作。Heranprek指出参展商取得「非常理想的成果」,部分更延续往届 CENTRESTAGE 展会的订单,客户亲临收取样品,实證展会持续推动实质交易的功能。
面对中美贸易格局变化,Heranprek 强调香港作为供应链重组的中立枢纽至关重要:「泰国无法独善其身,香港正是建立多边合作的理想平台」。不少泰国资深参展商视此为「必须参与的年度盛事」,主办方确认将持续投入,巩固展会作为买家汇聚及潮流指标的地位。
来自日本大阪的 ARIES CO.,LTD. 拥有30多年行业经验,在日本、韩国及中国设有生产基地,专注批发纺织品分销。其标誌性系列包含季节性创新产品,如「 Rose of the Fall」(极致柔滑的100%纯棉)及可双面穿著的羽绒外套,更采用比羊绒更保暖且抗起球的顶级「Yaku」面料——尤其稀有的白色Yaku变体能呈现鲜明染色效果。
作为首次参展国际展会的参展商,他们透过「 Scan2Match 」功能成功安排多场商务会议。接触的潜在客户主要来自潮湿气候市场,特别适合其弹性面料产品。
虽然未即场确认订单,团队正积极提供报价单予有意向客户,持续进行磋商。实际收益将取决於展後跟进收集的联络资料。
他们讚赏「传媒导览及VIP导览」有效提升产品曝光,同时建议改善会议安排可靠性。「 Scan2Match 」功能在联络交换方面成效显著,代表更总结运作良好,儘管是初次参与大型展览。
印尼生物科技公司 MYCL(Mycotech Lab)率先采用菌丝体技术研发可持续材料,其旗舰产品Mylea是以蘑菇根部培育的皮革替代品,相比传统皮革「耗时更短、用水更少」,却能保持相近强度且不含重金属。公司创立於2015年,最初研发菌丝体建築材料,其後拓展至时尚应用领域。
作为首次来港参展商,MYCL成功与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阿联酋等10多个市场的买家建立联繫。展会「超出我们预期」,不仅促成与东南亚设计师的即时合作,更揭示亚洲市场潜力。团队指出展会有助了解区内买家对创新材料在「规格、价格和数量」方面的要求。
虽然具体交易仍在磋商中,MYCL确认通过展会获得众多商机。公司特别讚赏展位策略性位置及国际平台优势,形容是「展示新材料的绝佳场所」,并因此调整亚洲策略,计划在中国设本地化生产以减少运输碳足迹。
SAAMU(Smith Garment Factory)创意总监Techatat Luangpitak(Sam)领导这个屡获殊荣的泰国品牌,专注於融合泰国传统工艺与多元文化灵感的服饰配件。该品牌以其独特的鸟类图案设计和鲜豔色彩,近期荣获「年度最佳泰国品牌」殊荣。
展会期间,SAAMU与来自杜拜、新加坡、香港及中国内地的30多位重要买家建立联繫。最值得注意的是,品牌与新加坡进口商签订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合约,将通过高岛屋百货及新加坡美术馆渠道销售产品。Sam形容这项合作「比订单数量更重要」,对长期市场拓展具有战略意义。
Sam讚誉展会是泰国设计师的「重要门户」,特别欣赏其促进製造商、出口商与买家有机连结的社群功能。作为自时装週时期便持续参与的参展商,他肯定展会始终能为品牌扩张提供「绝佳机会」。
SIMARUNGRUANG CO.,LTD行政总裁兼 Munie 品牌创办人Vilasinee Churat领导一家将入侵性布袋莲转化为创新纱线的可持续企业,其生产过程完全不含化学物质。品牌名称蕴含其核心理念:Mankind(人道)、Unity(团结)、Natural(天然)、Innovation(创新)及Eco-friendly(环保)。公司荣获联合国荣誉奖项,并与欧洲设计师合作开发生活风格产品,同时支持泰国当地社区发展。
Munie 品牌首次在香港参展即吸引逾40位来自东南亚、日本、台湾及欧洲的潜在买家,每日平均接获10个查询。买家对可持续理念反应热烈,初步订单以「每客户4,000美元」起跳。Churat指出品牌理念与市场趋势吻合:「可持续正是潮流所趋,而我们正正在经营这门生意」。
儘管全球不确定因素影响预期,预计订单总额仍可达10,000美元。Churat对展会成果表示惊喜,形容「超出预期」,尤其珍视与认同品牌兼顾盈利与环境社会责任的买家建立联繫。对这个新兴可持续物料品牌而言,出口物流仍是需要学习的新课题。
匈牙利设计师 Sonja Lang 创立的 SK8 kft. 公司旗下经营永续时尚品牌 Slang Slang,该品牌主要生产以回收布料及汽车物料的副产品,升级再造而成的服饰与配件。这个同名品牌完美融合环保概念与创新物料采购。
作为第五次参加「香港时装节」的常客, Sonja 视香港为「亚洲纺织业核心」,更是连接东西方市场的关键桥樑。她带著70,000美元的采购预算,专门寻找菌丝体布料等尖端可持续物料及新型纺织技术。
Sonja 特别讚赏展会的活动安排,尤其是与 Self Portrait 设计师的交流机会。她认为「每次参展都物有所值」,充分肯定香港在发展可持续时尚方面的独特地位。
Denny Salim是 印尼纺织巨头 PT Kahatex 的品牌顾问 ,公司自1975年成立,在印尼和越南设有五间工厂,员工规模达50,000人,专业生产纺纱、针织布料及牛仔布系列产品。
他首次以买家身份参与 Fashion InStyle,旨在「收集大量关於新技术、配件及行业洞察的资讯」以建立国际联繫。这次参展约有超过10,000美元的预算,计划就包装材料、纽带及展会上发现的新型面料进行商业洽谈。
Denny在展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产品及潜在合作夥伴。本次活动有效发挥联繫供应商的功能,透过实质商业谈判满足其国际采购需求。
泰国BigC超市代表Pancheewa Pangmaun所属的零售集团在泰国及东南亚地区,包括老挝、柬埔寨及香港,拥有超过1,000间分店,专营现代零售产品的一站式采购方案。
是次参展,BigC以每单订单预算超过9,000美元及最低订购量5,000至10,000件为基準,寻求能提供全面物料解决方案的供应商。Pangmaun强调对现代产品的需求,并特别重视展会的商贸配对机会,认为Scan2Match平台能持续地与供应商联繫,并获取业务发展的新构想。
Pangmaun对展会供应商的多元性及创新水平表示高度满意,表明将继续参与未来展会以发掘更多创新产品。面对面的商务洽谈及交流活动尤其获得讚赏,这些安排有效促进了与供应商的直接对接,对集团区域扩展计划至关重要。
新西兰设计师Trillise Cooper拥有40年行业经验,旗下经营四个风格截然不同的女装品牌。公司在澳洲及新西兰设有10间零售店舖,并拥有超过250个批发客户,透过实体与数位渠道(包括成功的电商业务)服务从高端到当代的不同客群。
Cooper预计将投入30至500万美元的采购预算,初期样品订单为100-200件成衣,礼品类则可能达数千件。她特别强调长期供应商关係的重要性,指出部分现有合作夥伴关係可追溯至20年前透过香港时装节建立,累计订单金额已达数百万美元。
设计师高度评价展会的全面性:「我们确实找到了所有预期采购的品项」,尤其满意牛仔布、针织品及礼品供应商。在阔别15年後重返香港参展,她肯定展会重启了关键的亚洲采购网络,形容这是「非常成功的展会」,弥补了过往品牌只专注在上海及巴黎市场的不足。
Caitlan Paige Mitchell身兼《Apparel Magazine》总编辑及 New Zealand's Fashion Council 联合创办人双重身分。此次她率领11户买家及展商到港,既带来纽西兰时尚界的专业见解,亦在「Fashion InStyle 2025」展示当地参展商的创意实力。
Mitchell特别讚赏「将凤梨叶纤维与棉混纺製成新纱线」的环保创新技术,认为这正是展会作为「全球产业缩影」的典範案例。 NEXT展区更被她形容为「型格创新」,兼具趋势孵化器与国际展示平台的双重功能。
这次是 Mitchell第二次参观「Fashion InStyle」的常客,她指出「今年活动提昇至另一层次」,对多元展览及时装表演所营造的精彩氛围印象深刻。她高度评价香港作为「商贸中心」的独特优势,并对Fashion InStyle中的各个研讨会充满期待。这种将全球时尚产业发展浓缩於一地的特色,使该展会成为业界不可或缺的年度盛事。
Alexandra Harrell 是来自美国Sourcing Journal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版的记者,专责报道全球供应链中的物料创新进展,该B2B刊物作为业界权威平台,为时尚产业提供可持续采购的深度报导。
Harrell特别对NEXT@Fashion InStyle展区所展示的60多种新材料印象深刻,尤其是莲花、布袋莲等农业废弃物的应用成果。她以泰国布袋莲的根茎和越南菠萝皮为例,强调材质研发过程中能够「从错误中学习」的宝贵经验。
展会的场地及故事性佈局营造出一个极佳私展览体验,完美诠释「时装故事」。 Harrell非常欣赏参展商将科技创新与设计美学的融合,现场感受到「业界同仁为促进行业变革不遗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