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圖書館成立於2015年,是中國首家集客製化布料研發、檔案收藏與跨界設計於一體的創新機構,專注於將科技與美學結合,為全球服飾、家居及藝術領域品牌提供高端布料解決方案和藝術裝置服務。
本次是公司首次參加香港時裝節,旨在透過此國際性貿易平台,開拓歐美及東南亞市場,將香港視為連結中國與西方市場的戰略樞紐,尋找潛在商業合作夥伴。
香港因其獨特的中西文化交匯地位、毗鄰大陸的地理優勢及成熟的國際貿易環境而成為首選。雖然最終是否落腳需視國際情勢而定,但香港不僅能有效連繫東南亞供應鏈,還聚集了大量國際買家,具備顯著的商業拓展潛力。
本公司高度認可香港貿發局舉辦的專業展覽,認為其國際化的服務體系、專業的搭建團隊以及完善的金融外貿配套,為參展商提供了高效的交流平台,充分展現了香港作為全球商貿中心的優勢。
Chickawa Dee Limited Partnership 旗下營運兩個泰國品牌:主打高級度假風服飾的Chickawa,採用傳統手工染色棉布配以複雜疊層工藝;以及街頭風格扎染設計的YOMP Thailand。兩個品牌均與清邁鄉村工匠合作,100%人手製成,每件製品皆因全手工製作而獨一無二。
是次參展香港貿易展會,旨在連繫現有經常光顧其曼谷店鋪的香港客戶群,同時把握本港作為時尚前沿市場的優勢。品牌期望藉香港作為區域時尚樞紐的地位,將高端定位拓展至泰國以外市場。
儘管首次參與香港展會,公司認同活動具備接觸國際買家的潛力。參展決定源於觀察到清邁及曼谷門店中香港遊客的需求,視展會為向更廣闊市場展示其工藝的平台。
Raegita Oktora 是印尼品牌RAEGITAZORO的創意總監,同時擔任Indonesia Fashion Chamber統籌。品牌專精於鮮明色調的街頭服飾,採用升級再造的降落傘布料、棉及聚酯纖維,創作出兼具永續概念與獨特中性美學的霓虹拼布設計。
此次作為YOU. C1000設計比賽優勝者的導師參展,設計師旨在展現香港對霓虹色彩的包容性-這與印尼傳統大地色系的美學形成強烈對比。這位第三次參展的設計師期望藉助香港國際平台,吸引日本及馬來西亞等地買家,同時推廣以生產餘料再造的永續系列。
曾在此賽事獲獎的設計師特別重視香港前衛的時尚環境,其設計在此獲得的反應遠勝雅加達。本次展會不僅為品牌提供接觸國際客戶的重要機會,更透過升級再造系列強化其環保定位。
Simon Pereira 是澳洲物料生產商Intimity Australia 的市場總監,他們的重點產品為全球首創可堆肥聚酯纖維 — CELUS。該技術提供「完全分解於工業堆肥環境」的零微塑膠解決方案,專為追求可持續合成材料的品牌及製造商而設。
他們在展會第三日已成功與超過80個買家建立商務聯繫,這些買家來自越南、印度、中國內地、印尼、澳洲及英國等市場,包括Ralph Lauren及Lacoste等國際品牌。Pereira特別指出亞洲買家反應熱烈,其中泰國及越南廠商對可堆肥纖維技術展現濃厚興趣。
Pereira高度評價今次「組織完善」的展會,稱讚導覽服務、配對應用程式及場地設施俱佳。他確認將再度參展,強調香港作為「亞洲重要商貿跳板」的地位,而展會更「增強我們對區域市場的信心」。
Daniil Kostyshin是俄羅斯科技布料企業 FABRIC FUTURE的行政總裁,公司在中國及俄羅斯設有辦事處。公司專注創新紡織品,為全球15多個國家客戶生產「具獨特效果的布料——變色、導電、水致變色( hydrochromic )及反光等」特殊材質。
這次在次香港參展,Kostyshin形容香港是「與全球溝通的最佳平台」,成功促成多國商務洽談。亦陸續收到有來自泰國、日本、韓國及荷蘭的樣本訂單,最小訂購量為兩卷/200米起。
FABRIC FUTURE 在展會首日已達成三筆交易(平均訂單價值4,000美元),公司預期可觀回報。 Daniil 強調要「每日持續提升業績」,顯示對香港市場潛力的信心。
Kostyshin高度評價這是其參與過12個國際展會中「組織最完善」的,特別讚賞「極友善的氛圍」與高效的商務配對系統。
Nilt Textile營運總監Vojtěch Paprok領導一家實現完全循環的紡織企業,透過創新製程減少70%二氧化碳及98%用水量。其閉環系統採用QR碼服裝全球回收機制,核心材料包括獲獎的 NILPLA®(100%玉米纖維)和 CIRPAD®(輪胎回收纖維),並正研發細菌纖維作為皮革替代品。
展會期間,公司「每日接觸數十位」來自澳洲、中國、美國及南美的買家,其中有手錶製造商及背包生產商對我們的 CIRPAD®(布料表現濃厚興趣。Paprok指出在香港參展有助品牌拓展亞洲市場,「因地理位置接近,我們接觸到許多澳洲客戶」,並已與多家買家發出樣品。
預計首批訂單量將達「5,000至10,000件」,目前正進行價格談判。Paprok盛讚展會是「匯聚全球業者的絕佳平台」,特別重視與中國買家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公司對潛在合作夥伴質量表示「滿意」。
Thailand Textile Institute 及 Thailand National Soft Power Committee 顧問Weewat Heranprek 與香港時尚展覽合作逾十年,從「香港時裝週」到「Fashion InStyle」見證轉變。他強調香港作為「從本土邁向全球的捷徑」,協助泰國參展商建立國際影響力。
本屆展會匯聚30家泰國參展商,促成鈕釦、縫紉及布料等專業領域的跨境供應鏈合作。Heranprek指出參展商取得「非常理想的成果」,部分更延續往屆 CENTRESTAGE 展會的訂單,客戶親臨收取樣品,實證展會持續推動實質交易的功能。
面對中美貿易格局變化,Heranprek 強調香港作為供應鏈重組的中立樞紐至關重要:「泰國無法獨善其身,香港正是建立多邊合作的理想平台」。不少泰國資深參展商視此為「必須參與的年度盛事」,主辦方確認將持續投入,鞏固展會作為買家匯聚及潮流指標的地位。
來自日本大阪的 ARIES CO.,LTD. 擁有30多年行業經驗,在日本、韓國及中國設有生產基地,專注批發紡織品分銷。其標誌性系列包含季節性創新產品,如「 Rose of the Fall」(極致柔滑的100%純棉)及可雙面穿著的羽絨外套,更採用比羊絨更保暖且抗起球的頂級「Yaku」面料——尤其稀有的白色Yaku變體能呈現鮮明染色效果。
作為首次參展國際展會的參展商,他們透過「 Scan2Match 」功能成功安排多場商務會議。接觸的潛在客戶主要來自潮濕氣候市場,特別適合其彈性面料產品。
雖然未即場確認訂單,團隊正積極提供報價單予有意向客戶,持續進行磋商。實際收益將取決於展後跟進收集的聯絡資料。
他們讚賞「傳媒導覽及VIP導覽」有效提升產品曝光,同時建議改善會議安排可靠性。「 Scan2Match 」功能在聯絡交換方面成效顯著,代表更總結運作良好,儘管是初次參與大型展覽。
印尼生物科技公司 MYCL(Mycotech Lab)率先採用菌絲體技術研發可持續材料,其旗艦產品Mylea是以蘑菇根部培育的皮革替代品,相比傳統皮革「耗時更短、用水更少」,卻能保持相近強度且不含重金屬。公司創立於2015年,最初研發菌絲體建築材料,其後拓展至時尚應用領域。
作為首次來港參展商,MYCL成功與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及阿聯酋等10多個市場的買家建立聯繫。展會「超出我們預期」,不僅促成與東南亞設計師的即時合作,更揭示亞洲市場潛力。團隊指出展會有助了解區內買家對創新材料在「規格、價格和數量」方面的要求。
雖然具體交易仍在磋商中,MYCL確認通過展會獲得眾多商機。公司特別讚賞展位策略性位置及國際平台優勢,形容是「展示新材料的絕佳場所」,並因此調整亞洲策略,計劃在中國設本地化生產以減少運輸碳足跡。
SAAMU(Smith Garment Factory)創意總監Techatat Luangpitak(Sam)領導這個屢獲殊榮的泰國品牌,專注於融合泰國傳統工藝與多元文化靈感的服飾配件。該品牌以其獨特的鳥類圖案設計和鮮豔色彩,近期榮獲「年度最佳泰國品牌」殊榮。
展會期間,SAAMU與來自杜拜、新加坡、香港及中國內地的30多位重要買家建立聯繫。最值得注意的是,品牌與新加坡進口商簽訂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合約,將通過高島屋百貨及新加坡美術館渠道銷售產品。Sam形容這項合作「比訂單數量更重要」,對長期市場拓展具有戰略意義。
Sam讚譽展會是泰國設計師的「重要門戶」,特別欣賞其促進製造商、出口商與買家有機連結的社群功能。作為自時裝週時期便持續參與的參展商,他肯定展會始終能為品牌擴張提供「絕佳機會」。
SIMARUNGRUANG CO.,LTD行政總裁兼 Munie 品牌創辦人Vilasinee Churat領導一家將入侵性布袋蓮轉化為創新紗線的可持續企業,其生產過程完全不含化學物質。品牌名稱蘊含其核心理念:Mankind(人道)、Unity(團結)、Natural(天然)、Innovation(創新)及Eco-friendly(環保)。公司榮獲聯合國榮譽獎項,並與歐洲設計師合作開發生活風格產品,同時支持泰國當地社區發展。
Munie 品牌首次在香港參展即吸引逾40位來自東南亞、日本、台灣及歐洲的潛在買家,每日平均接獲10個查詢。買家對可持續理念反應熱烈,初步訂單以「每客戶4,000美元」起跳。Churat指出品牌理念與市場趨勢吻合:「可持續正是潮流所趨,而我們正正在經營這門生意」。
儘管全球不確定因素影響預期,預計訂單總額仍可達10,000美元。Churat對展會成果表示驚喜,形容「超出預期」,尤其珍視與認同品牌兼顧盈利與環境社會責任的買家建立聯繫。對這個新興可持續物料品牌而言,出口物流仍是需要學習的新課題。
匈牙利設計師 Sonja Lang 創立的 SK8 kft. 公司旗下經營永續時尚品牌 Slang Slang,該品牌主要生產以回收布料及汽車物料的副產品,升級再造而成的服飾與配件。這個同名品牌完美融合環保概念與創新物料採購。
作為第五次參加「香港時裝節」的常客, Sonja 視香港為「亞洲紡織業核心」,更是連接東西方市場的關鍵橋樑。她帶著70,000美元的採購預算,專門尋找菌絲體布料等尖端可持續物料及新型紡織技術。
Sonja 特別讚賞展會的活動安排,尤其是與 Self Portrait 設計師的交流機會。她認為「每次參展都物有所值」,充分肯定香港在發展可持續時尚方面的獨特地位。
Denny Salim是 印尼紡織巨頭 PT Kahatex 的品牌顧問 ,公司自1975年成立,在印尼和越南設有五間工廠,員工規模達50,000人,專業生產紡紗、針織布料及牛仔布系列產品。
他首次以買家身份參與 Fashion InStyle,旨在「收集大量關於新技術、配件及行業洞察的資訊」以建立國際聯繫。這次參展約有超過10,000美元的預算,計劃就包裝材料、紐帶及展會上發現的新型面料進行商業洽談。
Denny在展會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產品及潛在合作夥伴。本次活動有效發揮聯繫供應商的功能,透過實質商業談判滿足其國際採購需求。
針織品牌PH5創辦人 Wei Lin 經營一個專注可持續女裝的國際設計師品牌,主攻美國、英國及中東市場。PH5採用批發與直接面向消費者並行的銷售模式,品牌源自紐約時裝週,並曾於香港連卡佛設有零售點。
Wei Lin 此次專程為展會的可持續發展物料而來,發現了多種創新物料,包括海藻製成的紗線及環保包裝方案。她計劃以這些可持續發展物料替代現有物料,更指出「現有產品中已有部分可被這些新材料取代」。
雖然未作即場落單,但 Wei Lin 對展會能提供「許多超越紗線的有趣材料」表示讚賞,尤其滿意可持續發展標籤及磁性扣環等產品。展會成功聚焦其可持續發展物料, Wei Lin 表示將會在稍後聯繫這些供應商以滿足未來採購需求。
泰國BigC超市代表Pancheewa Pangmaun所屬的零售集團在泰國及東南亞地區,包括老撾、柬埔寨及香港,擁有超過1,000間分店,專營現代零售產品的一站式採購方案。
是次參展,BigC以每單訂單預算超過9,000美元及最低訂購量5,000至10,000件為基準,尋求能提供全面物料解決方案的供應商。Pangmaun強調對現代產品的需求,並特別重視展會的商貿配對機會,認為Scan2Match平台能持續地與供應商聯繫,並獲取業務發展的新構想。
Pangmaun對展會供應商的多元性及創新水平表示高度滿意,表明將繼續參與未來展會以發掘更多創新產品。面對面的商務洽談及交流活動尤其獲得讚賞,這些安排有效促進了與供應商的直接對接,對集團區域擴展計劃至關重要。
新西蘭設計師Trillise Cooper擁有40年行業經驗,旗下經營四個風格截然不同的女裝品牌。公司在澳洲及新西蘭設有10間零售店舖,並擁有超過250個批發客戶,透過實體與數位渠道(包括成功的電商業務)服務從高端到當代的不同客群。
Cooper預計將投入30至500萬美元的採購預算,初期樣品訂單為100-200件成衣,禮品類則可能達數千件。她特別強調長期供應商關係的重要性,指出部分現有合作夥伴關係可追溯至20年前透過香港時裝節建立,累計訂單金額已達數百萬美元。
設計師高度評價展會的全面性:「我們確實找到了所有預期採購的品項」,尤其滿意牛仔布、針織品及禮品供應商。在闊別15年後重返香港參展,她肯定展會重啟了關鍵的亞洲採購網絡,形容這是「非常成功的展會」,彌補了過往品牌只專注在上海及巴黎市場的不足。
Caitlan Paige Mitchell身兼《Apparel Magazine》總編輯及 New Zealand's Fashion Council 聯合創辦人雙重身分。此次她率領11戶買家及展商到港,既帶來紐西蘭時尚界的專業見解,亦在「Fashion InStyle 2025」展示當地參展商的創意實力。
Mitchell特別讚賞「將鳳梨葉纖維與棉混紡製成新紗線」的環保創新技術,認為這正是展會作為「全球產業縮影」的典範案例。 NEXT展區更被她形容為「型格創新」,兼具趨勢孵化器與國際展示平台的雙重功能。
這次是 Mitchell第二次參觀「Fashion InStyle」的常客,她指出「今年活動提昇至另一層次」,對多元展覽及時裝表演所營造的精彩氛圍印象深刻。她高度評價香港作為「商貿中心」的獨特優勢,並對Fashion InStyle中的各個研討會充滿期待。這種將全球時尚產業發展濃縮於一地的特色,使該展會成為業界不可或缺的年度盛事。
Alexandra Harrell 是來自美國Sourcing Journal可持續發展與創新版的記者,專責報道全球供應鏈中的物料創新進展,該B2B刊物作為業界權威平台,為時尚產業提供可持續採購的深度報導。
Harrell特別對NEXT@Fashion InStyle展區所展示的60多種新材料印象深刻,尤其是蓮花、布袋蓮等農業廢棄物的應用成果。她以泰國布袋蓮的根莖和越南菠蘿皮為例,強調材質研發過程中能夠「從錯誤中學習」的寶貴經驗。
展會的場地及故事性佈局營造出一個極佳私展覽體驗,完美詮釋「時裝故事」。 Harrell非常欣賞參展商將科技創新與設計美學的融合,現場感受到「業界同仁為促進行業變革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