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承載時間的份量,也延續城市的觸感與個體的經歷。作為 CENTRESTAGE 2025 的 Emerging Designers 之一,selfFab. 創辦人兼創意總監 Menu Tsai 以香港為起點,連接東京與上海,觀察城市肌理如何滲入衣物,如何在縫線與剪裁中生成一種態度。
作為香港時裝界年度盛事的 CENTRESTAGE,今屆雲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品牌,新銳品牌 selfFab. 亦其中亮眼之一。創辦人兼創意總監 Menu Tsai 以「Remake、Reconstruct、Replay」為創作軸線,拾起舊衣的縫線、制服的結構、城市文化的視覺符碼,讓經歷過時間的布料重新呼吸,讓曾經存在於日常的細節,在服裝的形式中獲得嶄新敘述的空間。
selfFab. 的設計語言由「擁抱混合性」的直覺延伸而來,糅合個體記憶與地域質感,將香港、東京、上海三座城市的生活節奏、視覺美學與文化氛圍,編織成一種既貼近身體又充滿距離感的時裝敘事。制服的利落、工裝的邏輯、舊物的殘痕,並置其中,又被有機地連結,模糊風格的界線,也拓寬了服裝的更多可能性。
對她而言,服裝不僅承載着過往的記憶、故事,也指向當下與未來的身份意識。從對城市邊緣文化的蒐集,到創造可以「改變」的衣服,Menu Tsai 將這些「碎片」層層縫合,化作服裝的筋骨,喚起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共振。
透過與 Menu Tsai 的訪談,能感受到她所關注的,更多的是探討服裝與穿著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在輪廓、材質與意識的堆疊中被慢慢建立。正如「self fabulous」這個品牌名,即是希望每個穿上 selfFab. 的人,都能有自己獨有的詮釋方式。
VOGUE HK:你從香港出發,卻遊走於不同城市之間。在你心中,香港有怎樣獨特的視覺美學與文化線索是無可替代、且必須在設計中保留的?
Menu Tsai:我在香港土生土長,我認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質之一,就是我們天生懂得如何擁抱混合性。要說有哪一種視覺元素是無可取代,其實很難下定論;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我們那種本能——將看似不相關甚至矛盾的元素混搭在一起,卻能讓它們和諧共存。這對我來說,非常「香港」。
這在我的設計語言中經常體現為一些出乎意料的結合。例如我們上一次時裝展中,模特兒穿上了真正的足球釘鞋走上天橋。最初大家都會問:「穿這些鞋怎麼走路?」但我回答:「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男士版的高跟鞋。」一年後,你就會在 IG 上的 Influencers 穿著鑲釘的靴子。我想,這說明了當你挑戰既有規則時,時尚的面貌能夠如何改變。
VOGUE HK:作為一個扎根香港、活躍於不同城市的創意品牌,selfFab. 如何定義自身的「文化身份」?而這種身份又如何滲透於品牌的視覺與設計語言中?
Menu Tsai:對我而言,selfFab. 的文化身份一直是流動且不斷演變的,因為我不相信品牌要固守某種單一形象。這樣太沉悶了,對吧?我們每個人都在改變——隨着年齡增長、時代變遷,那麼品牌為甚麼不能反映這一點呢?
selfFab. 的核心是「轉變」——我們從不為某一種特定人群設計,也不會把自己局限於單一的視覺風格。我們的設計語言是多元的,融合了我經常穿梭的幾個城市的文化影響:香港、東京、上海。每個城市都帶給我不同的視角,而這些自然會滲透進作品之中。
舉例來說,在東京,我認為 selfFab. 所傳達了不同的態度——尤其是在重新詮釋足球文化方面。我們將它解構、扭轉,賦予情感與象徵意義。有些人會很喜歡,也有些人會感到困惑,但這正是文化對話的一部分。我認為這也很「香港」:不是簡單地借用文化,而是將它重組成新的東西。
這種即興的混搭創意,來自我們在一個東西交融、新舊並存、高雅與通俗文化碰撞的城市成長的經驗。這種碰撞和張力,正是香港的獨特風味所在。
VOGUE HK:你的作品給人以「當代」與「文化鋒芒」的印象,但潮流往往是轉瞬即逝的。你如何界定 selfFab. 的當代美學?這又如何與「永恆」或「經典」產生關聯?
Menu Tsai:selfFab. 建立於變化與轉化之上,但這不代表我們在追逐潮流。我不認為「當代」是短暫的,相反,我認為它是一種誠實地回應當下時代的表達方式。
當我們重組運動服裝或傳統輪廓時,目的並非懷舊或噱頭,而是希望提出更深層的問題:在今天,身份認同意味着甚麼?制服或衣著如何塑造我們的存在?當你從這些文化張力出發,最終呈現出來的可能是嶄新甚至大膽的外觀,但背後的思維卻是永恆的。
所以儘管我們的設計形式與材質不斷變化,核心始終一致:我們以時尚作為重新建構文化的工具。這不是追逐潮流,而是一種長期的語言,我相信這種語言可以成為經典。
VOGUE HK:很多人將「可持續」簡化為物料選擇,但 selfFab. 則以「Remake」、「Reconstruct」和「Replay」作為品牌核心。你如何理解設計驅動的可持續性時尚?
Menu Tsai:對我來說,設計驅動的可持續性,是指創造可以「改變」的衣服——不論是穿著方式、用途,還是未來可以被重新製作成其他東西的可能性。它講求的是延續衣物的生命力,不僅是物理上的耐用,更是情感層面的持久共鳴。
在這個物質過剩的世界,我們往往也變得更不懂得珍惜。如果你對一件衣服感到厭倦就將它丟掉,那是一種浪費——不只是物質上的,也是創意上的。但如果一件衣服承載着故事,能夠陪伴你經歷不同人生階段,那它就有了值得保留的價值。
因此在 selfFab.,我們實踐「Remake、Reconstruct、Replay」的理念,不只是關於用甚麼布料,更是關於設計本身——模組化、可調整、有情感深度的設計。我們的目標不只是製作「可持續的衣服」,而是設計出讓人願意一直穿著、留住的衣服。
VOGUE HK:你們經常運用 Vintage 材料與舊衣重構,這些手工處理的過程是如何賦予服飾新的語言?selfFab. 怎樣看待「工藝」在當代時尚中的位置?
Menu Tsai: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們希望創造人們想要珍藏的衣服。這也是為何我們花很多時間逐件改造 Vintage 材料,逐步重構,不只是為了視覺上的效果,而是要打造出擁有故事的衣物——會引發對話、帶有內涵的衣服。
對我來說,今天的「工藝」不再只等於「由零開始」的傳統手作。在 selfFab.,工藝的含義也包括「解構再生」:尋找舊衣、了解它們的過去、分解重組,最後再構想它的全新形態。這個過程從概念到拼貼、再到成品,背後每一步都相當有意識。所以我認為,無論在物質上還是情感層面上,從「碎片」中重新構築的過程,都是當代工藝的一種有效形式——這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追求深度。
VOGUE HK:這次在 CENTRESTAGE 即將展出的作品中,有哪一件作品最能代表 selfFab. 的演化?
Menu Tsai:有一件作品非常能夠體現 selfFab. SS25 的進化,那是一件用巴西柔術服的碎片重構而成的西裝外套,結合了和服風格的剪裁。雖然它像一件經典西裝般剪裁,但其結構卻蘊藏了武術與傳統東方形式的精神。這件作品表達了我們如何將文化的功能重組為時尚的形式,也展現出 selfFab. 持續探索「制服」的意義。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是一件以劍擊裝備為靈感的時裝展作品。我們誇張化了輪廓,使其同時具備保護性與優雅感——幾乎像一套未來感十足的盔甲。我們最近更深入地探索了這種對比:結構與情感,功能與象徵之間的張力。
VOGUE HK:selfFab. 給人的感覺強烈而鮮明,你個人內在的「柔軟」是否也會體現在某些創作細節中?
Menu Tsai:當然。我相信每位設計師都會在作品中投射自己的一部分——畢竟,最誠實的創作素材,就是我們自身的經歷。不論是成長背景、經歷過的事情,還是我們對美的看法,這些都是非常個人化的元素。所以,在大膽之外,作品中總會有一層更感性的、微妙的情感。
話雖如此,selfFab. 並不是要將每個人變成我的投射。「self fabulous」這個名字,正正就是希望每個穿上 selfFab. 的人,都能有自己的詮釋方式。這不是關於模仿,而是關於個人的演繹。
至於個人那份「柔軟」?我想它確實存在——不是以戲劇化的方式,而是藏在每件作品所承載的生活經驗之中。它存在於我們讓事物衝突、又讓它們各歸其位的過程中,也許這正是使作品感覺真實的原因。
VOGUE HK:接下來,selfFab. 希望探索哪些文化敘事或主題?你會如何用時尚來回應它?
Menu Tsai:最近我特別想探索的是:本地文化中逐漸消逝的片段,尤其是 80、90 年代的香港文化。但我不想以懷舊的方式重現它,而是將它作為一種仍具生命力的符碼來演繹。
我不想重塑過去,而是想讓它進化。不管是一個被遺忘的品牌、一種街頭風格的態度,亦或是舊港片中獨有的情緒色調,我都想探索這些文化痕跡如何被編輯、碰撞,並重組為新的形式。對我而言,時尚就是測試這些可能性的媒介。它不是讓你「穿成過去的樣子」,而是提出一個問題:如果那段過去從未終結,它今天會是甚麼樣子?
這正是我希望 selfFab. 持續探索的文化敘事——一種混合而持續演化的語言。